比特币:依依东望,那是我逝去的初心

 

毫无疑问,数字货币给早期投资者带来了天文数字般的巨额回报。在2011年到2013年左右投资比特币的人现在早已获得了超过千万倍的利润。

巨额的回报为数字货币市场带来了大批的投资者,也将数字货币的价格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有趣的是,在这种投资热潮中,大部分的投资者忽略了数字货币被创造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新入场的投资者们更多的是将数字货币看作类似股票的商品,甚至渐渐出现了类似于“给子孙后代囤点币”的论调。

数字货币不是股票,而是货币。一开始,它们的主要用作是支付手段而不是现在普遍存在的价值储存。在长年“自由生长”的演变中,它的初衷逐渐发生了变化,下面小K君就跟大家聊一下,比特币是如何从一个支付工具变成炒作天堂的。

一、初期梦想 支付手段

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当时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崩盘,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开始疯狂“印钱”,由于整个国际体系都是以美元作为结算工具,美元泡沫的加大终究使金融危机扩散到全世界。

有人说此次经济危机可以归咎于金融巨头们“无穷无尽的贪婪和对风险的蔑视”,同时可以看到,少数人的权力过大最终导致了多数人被迫与其一同背负风险,就好比这次:疯狂印钞的是美国,却导致了全世界人民一起还债。

在那样的背景下,比特币作为一种非政治性、非中心集权的法币体系替代方案而出现。它种种特性,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就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

任何一种金融商品被世人接受都需要时间,而像这样无政府背景、无强大推手的世界货币诞生之后最初只是随着时间演变进入“自由生长”。

那个时候,比特币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只是一款流传在一些技术极客的社区里面的“解密游戏”,极客们挖比特币,只是为了游戏。当然也有著名的披萨事件,2010年,美国佛罗里达一位程序员,用10000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优惠券。这样一来,比特币第一次被赋予了交易价值,折合下来,1枚比特币价值为0.3美分。

它带给了人们灵感,对于比特币来讲,如果说从前的“挖矿”只是一群“技术咖”茶余饭后的消遣,那么,比特币实际价值的出现,开始让这个“消遣”渐渐变成了“竞争”。

在竞争中,获得比特币的矿工首先想到的不是拿它去“消费”,而是“囤积”,仿佛奇货可居,大家越竞争,它就越“增值”,矿工就越不能将它作为支付手段进行使用,它就越不能作为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之后随着比特币的名声在圈外逐渐扩散,比特币的世界里除了矿工作为“生产者”,又引入了“商人”的角色,这些人不靠挖矿获得比特币,而靠“拿钱买获得比特币”。

比特币的用户群体在当时非常小,既没有强大的体量,也没有国家级别的信用机构为它“强制规定购买力”,它变得跟生活中的商品一样,其价格也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供需关系。这听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因为如果作为支付手段,货币本身是去为其他物品做定价的。

但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货币本身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可以很轻易地为它增加供应的叫做软通货;而它本身就很稀有、很难去为它增加供应的叫做硬通货。

人们为什么认为比特币有价值,是因为比特币是一种硬通货。人类骨子里有一种本能:想要拥有稀缺性的东西。比特币的总量是固定的,2100万个,永远不会变化。这个固定的总量已经扛过了9年的时间,因此人们很容易去信任比特币的这种“稀缺性”。

简单来说,一枚比特币的价值取决于交易的两个人,如果有人愿意用一枚比特币换一块披萨,那这个比特币的价值就是一块披萨的价值;如果有人愿意用一枚比特币换一栋别墅,那这个比特币的价值就是一栋别墅的价值…由于人们意愿的不同,比特币的价值也在不停变化。

这种价值在稀缺性的背景下迅速被抬升,但这还不够,如果比特币拿在手里不安全,随时会被“抢走”,它的热度也不会如此之盛,这就要提到它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无法被没收。

这也是比特币跟以往人类所拥有的价值存储媒介最大的不同点。好比:房地产是另一种很棒的价值存储媒介(因为土地是稀有的,永远不会增加),但是房地产很容易被没收。股票和债券也是很好的价值存储的媒介,但是它们也很容易被政府查封。

比特币是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既拥有稀缺性、又不可被没收的货币。这一点赋予了人们真正的安全感,让比特币成为了一种价值存储的理想媒介。

于是那些认为比特币有价值的人群,往往就是以它的稀缺性和独占性为起点,谁又肯拿着宝贝去消费呢?再加上认识比特币的人群仍在少数、基础设施也并不完全,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消费都不能接受使用比特币,那些获得比特币的人就开始囤积比特币,等待“低买高卖”。

而后更多的人拥有比特币,又发现了比特币本身的“处理交易效率低”、“拥堵”等问题,比特币至此已经在慢慢偏离它作为支付手段行使的职能,开始被人们当作价值存储的媒介。

二、越走越远 价值储存

有人从比特币中获得了“低买高卖”的发财机会,有人又寻到了新的商机:为了满足更多人获得比特币的需求,世界上第一个交易所成立了——Mt.Gox交易所(俗称:门头沟交易所)。门头沟交易所于2010年7月17日诞生,自此比特币真正开始流入了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所”在我们的心里总是和“股票”、“证券”联系在一起,最初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只是为比特币提供了一个买卖市场,还没有衍生出ICO等物,但这一现象在币圈具有分水岭般的意义,它标志着比特币的性质由“货币”走向“股票”,由支付手段走向价值储存。

轰轰烈烈的“炒币”开始了。2011年2月9日,比特币在门头沟上的价格首次达到1美元大关,因此引发了一波比特币交易高潮,门头沟的新用户和交易量大幅上涨…

尽管2014年,门头沟交易所因安全事故突然破产倒闭,但这并没有阻止大家继续“炒币”的热情,反而以此为“万恶之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原本将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初衷自此完全被颠覆,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在这里进行展开,将它与黄金进行对比,看看它具有哪些满足价值储存的特性,为什么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最终走向了价值储存的功能。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存储功能。在交易的过程中,总会有物品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个物品首先要满足的条件就是稀有。

古代人曾经拿贝壳作为货币, 贝壳如何能成为货币? 如果在一定范围内, 获得贝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贝壳就可以作为货币。古代人也曾经拿过布匹作为货币,即使布匹已经坏掉不能用了也能作为货币流通,它本身可能会损坏,但它代表了固定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储存。

比如,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幅名画那么贵,这些画有什么价值?名画作为画本身的价值有限,但因为其稀有,且这种稀有得到大多数人的共识,名画就具备了价值存储功能。

存储的价值来源于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由于人类财富一直在增加,因此名画存储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作为货币的物品本身并不一定有价值,却能成为一个价值存储的容器。

到底选谁作为价值储存容器呢?优秀的黄金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黄金具有非常好的流动性、化学性质稳定、易于存储、能够被分割。

可是,假设有一种金属和黄金有相同的属性,但是世界上只有非常少的人知道这种金属的存在,你恰好拥有这种金属,你觉得你拿这种金属去购物,有没有人会跟你换?

很明显,不可能有人跟你交易所。但是黄金可以,因为黄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了共识, 这个共识是:黄金储量有限,黄金易于存储,黄金易于分割,黄金就是能保值,而且我们肯定别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比特币符合以上的所有条件,它稀有、独一无二、容易流通(只需要手机就可以进行交易所)、容易分割(一个比特币等于一亿聪),更重要的是,它达成了共识——有足够多的人认为比特币是值钱的。

它成为了一种非常良好的价值存储工具。不仅比特币作为货币的共识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得到增强,其承担起的价值存储功能也会由于人类的财富整体飞速增长而价格变得更高。

三、欲壑难填 金融衍生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上述内容,而后大量交易所诞生,人们对比特币的共识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少数人知道它的初衷,多数人的趋利性开始“炒币”。渐渐的,人们对比特币的第一认知已经演化为“拥有比特币能一夜暴富”,智能人类又发明了更多奇怪的新玩法,如ICO、STO等等,将其对标传统金融市场,使比特币作为金融衍生品被大量交易。

对于比特币而言,为了保持能与法定货币匹敌的购买力,它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价格。自比特币出现以来,市场投机行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2017年,比特币迎来第三轮牛市,达到史上最高点,从年初的800美金一跃上涨到最高点近2万美金,涨幅超过24倍。注意我们在这里的用词,你一定不会用“牛市”来形容一种支付手段吧?此时,距离比特币最初诞生的价格,已经上涨超过2000倍。

此次上涨是由ICO引起的,从此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也开始“单飞”,催生了以太坊、EOS等更为“先进“的主网出现,让开发者在上面开发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应用,来满足不同的商业场景,区块链项目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比特币出现的十年间,已经从最早的支付手段,逐渐演化成一种价值储存媒介,也衍生了新的金融模式。

四、仍有转机 全球货币

比特币最早的职能是一种支付手段,主要解决的是价值的转移问题。目前它的功能虽然已经逐渐转向价值储存功能,但是比特币已经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实现了数字货币在发行、支付、流通等阶段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难道以后它就不可能以支付手段的形式存在了吗?最初改变经济危机的梦想终究变成了一纸空文了吗?非也。

2019年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像比特币(BTC)这样的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未来主流的支付手段,因为它符合三个主要货币的标准之一。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William Knottenbelt教授和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的Zeynep Gurguc博士撰写了一篇名为《数字货币:克服信任和采用的障碍》的报告,报告指出数字货币是货币自然发展的下一步。

报告提出,在未来的人类生活里,比特币只要能解决这六个主要挑战就能满足“世界货币”的需求:可扩展性,可用性,监管,波动性,奖励机制,隐私。报告强调,新的支付系统以及资产类型“不会在一夜之间出现。”毕竟,“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在1971年发送的,但花了大约三十年电子邮件才变得司空见惯。”

目前来看数字货币已满足“价值储存”的功能。投资者对长期持有数字货币表示乐观,他们预计价格将进一步上涨。不过,重新审视一下这种投资理念的话,投资者需要意识到数字货币价格会在某个时间点稳定下来,然后就不可能获得高回报。

比特币的价格与它在每个阶段的流通量有关。

比特币诞生的最初几年它就好像是一个一元股票,任何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买家,比如文克莱沃斯兄弟(USDT母公司创始人)都可以把它的价格一次拉高。而随着采用率和流通性在未来几年不断增高,比特币的波动性就会开始趋于平稳了。

当比特币被大众接受,拥有像黄金那样的市值时,它就会显示出黄金那样的波动水平了。而当它的市值超过黄金,它就能足够稳定到可以供世界上的所有人作为价值交易所媒介,也就是我们说的“世界货币”来使用了,而由于它的去中心化、脱离政治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它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公正、最稳定的数字货币。

目前比特币经历了几轮牛熊市,每一次的涨跌情况都不一样,一开始的波动性最大,而现在波动性正在逐步降低,这说明流通性增加了。

从长远来看,今天持有数字货币是出于储备投资目的的话,可能会败倒在通货膨胀的因素下。所以,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几乎是一定会出现,而不是作为价值储存增持起来。数字货币确实在早期为投资者带来了高回报,但一旦市场迈过高峰,数字货币的价格趋于稳定,也就无利可图。

阅读原文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理性投资,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如有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