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社会学】选择题:动乱「保命」要靠黄金还是24 个助记词?

过去半年跟朋友的饭聚,每顿饭都谈起移民,没一次例外过。 偶尔还有诸多我听不懂的细节,如怎样计分、英文考试、比较国家等,像选购国家攻略本似的。 自己虽然选择留守,但从来不劝人留下,对于年轻而迟疑的,甚至会鼓励多看看世界。

国界而已,踏出去,跨进来,没什么大不了,何必困死自己。 有人赖死不走却不断出卖这个地方,也有人离开后更进一步帮助香港,假如离开的朋友继续演绎香港价值——希望不是透过第一时间炒楼——未赏不是某种意义的「decentralize hk 」。

昨天又是一场饯行饭聚,但朋友R 并非移民,只是去德国念两年硕士。 只不过,硕士后R 又可念博士,博士后又可以找工作,对于有能力有志向的年青人,以香港的学术环境和社会氛围,真没什么回来的原因,除非志向和能力远大得要改变这片土地。 但即便是要带来改变也不必急在一时,不妨先充实自己,上涨实力。

想谈的其实是跟R 的闲聊中的一个细节。 R 提到,早前在上环利昌买了一两金粒,其母关心能否在德国兑换芸芸。 这小事引起了我的兴趣,八卦地询问细节,买金的过程如何、一两即是多少安士、怎样存放、有多大粒等——R 选出碟中最小的一片鱼骨头作回应。

近年我一直推广密码货币,清楚它要盛行的一大瓶颈是使用者要完全掌握个人资产,就要保存一组24 个字的助记词,一旦丢失等于失去所储资产。 这是密码货币的经典用法,相对之前介绍的Argent 等进阶工具,就好像笔算之于计算机、手档车之于自动波,虽然后者更符合大部分人习惯,坚持理解原理的,总会先学懂前者。 但毕竟丢失助记词就失去资产太难接受,在本栏我选择跳过经典,反过来先介绍「计算机和自动波」,有机会才回去谈「笔算和手档车」。

R 买金粒让我大惑不解在于,一位年轻学者,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古早的方式储存价值,又何以不担心丢失只有一小片鱼骨大小的金粒。 原来背后有个故事:

话说R 母经历过越战年代,认识朋友从西贡坐船来港(说时我居然笨得跟R 厘清指的是哪个西贡),而友人之所以能上船保回一命,全靠有金粒在手好给Serpent头。 此事像电影Inception 中的梦境,一直潜伏于R 母的底层概念,让R 母深信动乱之时,保命最重要的是「黄金」,而R 不知是为免母亲担心还是也抱有同一执念,遂买点实金傍身。

我作为密码货币拥趸,写到这里理所当然的发展似乎是笔锋一转,劝R 该带上Bitcoin。 非也,事实上我完全尊重R 母的传统智慧和理解R 的选择。 我视为己任的是破除「实体和强权等于真实」的迷信,厘清「数位和群众等于虚假」的误解,提倡善用数位科技尤其是密码学和区块链,但假如我把所有实体资产视为多余,显然只是另一个极端的迷信。 我暂时还不担心R 需要用上金粒偷渡,但有备无患,我十分认同。

况且,谁能一口咬定R 母过虑? 世界变化之快,远超我们的想像,八十年代的香港因为越南难民问题而烦恼,「不漏洞拉」是一整代人的集体回忆,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夺得第二届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五大奖项。 谁能预料,才几十年光景,香港人竟然沦为主角,投奔怒海者生死未卜,各方声唤,国际斡旋,反而当权者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岂能不叫港人痛心。

#文档根目录:ckxpress.com/gold-or-seekwords/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意见,不代表区块客观点和立场,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者应自行决策与交易,对投资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作者及区块客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篇文章【区块链社会学】选择题:动乱「保命」要靠黄金还是24 个助记词? 最早出现于区块客。

资讯来源:由0x资讯编译自BLOCKCAST。版权归作者高重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请理性投资,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如有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