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依依東望,那是我逝去的初心

 

毫無疑問,數字貨幣給早期投資者帶來了天文數字般的巨額回報。在2011年到2013年左右投資比特幣的人現在早已獲得了超過千萬倍的利潤。

巨額的回報為數字貨幣市場帶來了大批的投資者,也將數字貨幣的價格推上一個新的高度。有趣的是,在這種投資熱潮中,大部分的投資者忽略了數字貨幣被創造與發展的根本原因。新入場的投資者們更多的是將數字貨幣看作類似股票的商品,甚至漸漸出現了類似於「給子孫後代囤點幣」的論調。

數字貨幣不是股票,而是貨幣。一開始,它們的主要用作是支付手段而不是現在普遍存在的價值儲存。在長年「自由生長」的演變中,它的初衷逐漸發生了變化,下面小K君就跟大家聊一下,比特幣是如何從一個支付工具變成炒作天堂的。

一、初期夢想 支付手段

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當時由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崩盤,美國為了應對經濟危機開始瘋狂「印錢」,由於整個國際體系都是以美元作為結算工具,美元泡沫的加大終究使金融危機擴散到全世界。

有人說此次經濟危機可以歸咎於金融巨頭們「無窮無盡的貪婪和對風險的蔑視」,同時可以看到,少數人的權力過大最終導致了多數人被迫與其一同背負風險,就好比這次:瘋狂印鈔的是美國,卻導致了全世界人民一起還債。

在那樣的背景下,比特幣作為一種非政治性、非中心集權的法幣體系替代方案而出現。它種種特性,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就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成為真正的「世界貨幣」。

任何一種金融商品被世人接受都需要時間,而像這樣無政府背景、無強大推手的世界貨幣誕生之後最初只是隨著時間演變進入「自由生長」。

那個時候,比特幣並沒有什麼實際價值,只是一款流傳在一些技術極客的社區裡面的「解密遊戲」,極客們挖比特幣,只是為了遊戲。當然也有著名的披薩事件,2010年,美國佛羅里達一位程序員,用10000枚比特幣購買了兩個披薩優惠券。這樣一來,比特幣第一次被賦予了交易價值,摺合下來,1枚比特幣價值為0.3美分。

它帶給了人們靈感,對於比特幣來講,如果說從前的「挖礦」只是一群「技術咖」茶餘飯後的消遣,那麼,比特幣實際價值的出現,開始讓這個「消遣」漸漸變成了「競爭」。

在競爭中,獲得比特幣的礦工首先想到的不是拿它去「消費」,而是「囤積」,彷彿奇貨可居,大家越競爭,它就越「增值」,礦工就越不能將它作為支付手段進行使用,它就越不能作為貨幣在世界範圍內流通。

之後隨著比特幣的名聲在圈外逐漸擴散,比特幣的世界裡除了礦工作為「生產者」,又引入了「商人」的角色,這些人不靠挖礦獲得比特幣,而靠「拿錢買獲得比特幣」。

比特幣的用戶群體在當時非常小,既沒有強大的體量,也沒有國家級別的信用機構為它「強制規定購買力」,它變得跟生活中的商品一樣,其價格也取決於人們對它的供需關係。這聽起來可能會有點奇怪,因為如果作為支付手段,貨幣本身是去為其他物品做定價的。

但這一點其實並不難理解,貨幣本身受到供需關係的影響,可以很輕易地為它增加供應的叫做軟通貨;而它本身就很稀有、很難去為它增加供應的叫做硬通貨。

人們為什麼認為比特幣有價值,是因為比特幣是一種硬通貨。人類骨子裡有一種本能:想要擁有稀缺性的東西。比特幣的總量是固定的,2100萬個,永遠不會變化。這個固定的總量已經扛過了9年的時間,因此人們很容易去信任比特幣的這種「稀缺性」。

簡單來說,一枚比特幣的價值取決於交易的兩個人,如果有人願意用一枚比特幣換一塊披薩,那這個比特幣的價值就是一塊披薩的價值;如果有人願意用一枚比特幣換一棟別墅,那這個比特幣的價值就是一棟別墅的價值…由於人們意願的不同,比特幣的價值也在不停變化。

這種價值在稀缺性的背景下迅速被抬升,但這還不夠,如果比特幣拿在手裡不安全,隨時會被「搶走」,它的熱度也不會如此之盛,這就要提到它的另一個很重要的特質:無法被沒收。

這也是比特幣跟以往人類所擁有的價值存儲媒介最大的不同點。好比:房地產是另一種很棒的價值存儲媒介(因為土地是稀有的,永遠不會增加),但是房地產很容易被沒收。股票和債券也是很好的價值存儲的媒介,但是它們也很容易被政府查封。

比特幣是唯一一個真正意義上既擁有稀缺性、又不可被沒收的貨幣。這一點賦予了人們真正的安全感,讓比特幣成為了一種價值存儲的理想媒介。

於是那些認為比特幣有價值的人群,往往就是以它的稀缺性和獨佔性為起點,誰又肯拿著寶貝去消費呢?再加上認識比特幣的人群仍在少數、基礎設施也並不完全,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消費都不能接受使用比特幣,那些獲得比特幣的人就開始囤積比特幣,等待「低買高賣」。

而後更多的人擁有比特幣,又發現了比特幣本身的「處理交易效率低」、「擁堵」等問題,比特幣至此已經在慢慢偏離它作為支付手段行使的職能,開始被人們當作價值存儲的媒介。

二、越走越遠 價值儲存

有人從比特幣中獲得了「低買高賣」的發財機會,有人又尋到了新的商機:為了滿足更多人獲得比特幣的需求,世界上第一個交易所成立了——Mt.Gox交易所(俗稱:門頭溝交易所)。門頭溝交易所於2010年7月17日誕生,自此比特幣真正開始流入了市場。

傳統意義上的「交易所」在我們的心裡總是和「股票」、「證券」聯繫在一起,最初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只是為比特幣提供了一個買賣市場,還沒有衍生出ICO等物,但這一現象在幣圈具有分水嶺般的意義,它標誌著比特幣的性質由「貨幣」走向「股票」,由支付手段走向價值儲存。

轟轟烈烈的「炒幣」開始了。2011年2月9日,比特幣在門頭溝上的價格首次達到1美元大關,因此引發了一波比特幣交易高潮,門頭溝的新用戶和交易量大幅上漲…

儘管2014年,門頭溝交易所因安全事故突然破產倒閉,但這並沒有阻止大家繼續「炒幣」的熱情,反而以此為「萬惡之源」,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原本將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初衷自此完全被顛覆,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在這裡進行展開,將它與黃金進行對比,看看它具有哪些滿足價值儲存的特性,為什麼在自然的發展過程中最終走向了價值儲存的功能。

在人類歷史上,任何稀有的東西,都有價值存儲功能。在交易的過程中,總會有物品充當一般等價物,這個物品首先要滿足的條件就是稀有。

古代人曾經拿貝殼作為貨幣, 貝殼如何能成為貨幣? 如果在一定範圍內, 獲得貝殼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貝殼就可以作為貨幣。古代人也曾經拿過布匹作為貨幣,即使布匹已經壞掉不能用了也能作為貨幣流通,它本身可能會損壞,但它代表了固定的價值,這就是價值儲存。

比如,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一幅名畫那麼貴,這些畫有什麼價值?名畫作為畫本身的價值有限,但因為其稀有,且這種稀有得到大多數人的共識,名畫就具備了價值存儲功能。

存儲的價值來源於全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由於人類財富一直在增加,因此名畫存儲的價值也越來越高。作為貨幣的物品本身並不一定有價值,卻能成為一個價值存儲的容器。

到底選誰作為價值儲存容器呢?優秀的黃金在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黃金具有非常好的流動性、化學性質穩定、易於存儲、能夠被分割。

可是,假設有一種金屬和黃金有相同的屬性,但是世界上只有非常少的人知道這種金屬的存在,你恰好擁有這種金屬,你覺得你拿這種金屬去購物,有沒有人會跟你換?

很明顯,不可能有人跟你交易所。但是黃金可以,因為黃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形成了共識, 這個共識是:黃金儲量有限,黃金易於存儲,黃金易於分割,黃金就是能保值,而且我們肯定別人也是這麼認為的。

比特幣符合以上的所有條件,它稀有、獨一無二、容易流通(只需要手機就可以進行交易所)、容易分割(一個比特幣等於一億聰),更重要的是,它達成了共識——有足夠多的人認為比特幣是值錢的。

它成為了一種非常良好的價值存儲工具。不僅比特幣作為貨幣的共識會隨著時間的推進不斷得到增強,其承擔起的價值存儲功能也會由於人類的財富整體飛速增長而價格變得更高。

三、慾壑難填 金融衍生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上述內容,而後大量交易所誕生,人們對比特幣的共識也由此發生了變化,少數人知道它的初衷,多數人的趨利性開始「炒幣」。漸漸的,人們對比特幣的第一認知已經演化為「擁有比特幣能一夜暴富」,智能人類又發明了更多奇怪的新玩法,如ICO、STO等等,將其對標傳統金融市場,使比特幣作為金融衍生品被大量交易。

對於比特幣而言,為了保持能與法定貨幣匹敵的購買力,它必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價格。自比特幣出現以來,市場投機行為越來越佔主導地位。

2017年,比特幣迎來第三輪牛市,達到史上最高點,從年初的800美金一躍上漲到最高點近2萬美金,漲幅超過24倍。注意我們在這裡的用詞,你一定不會用「牛市」來形容一種支付手段吧?此時,距離比特幣最初誕生的價格,已經上漲超過2000倍。

此次上漲是由ICO引起的,從此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也開始「單飛」,催生了以太坊、EOS等更為「先進「的主網出現,讓開發者在上面開發各種各樣的區塊鏈應用,來滿足不同的商業場景,區塊鏈項目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比特幣出現的十年間,已經從最早的支付手段,逐漸演化成一種價值儲存媒介,也衍生了新的金融模式。

四、仍有轉機 全球貨幣

比特幣最早的職能是一種支付手段,主要解決的是價值的轉移問題。目前它的功能雖然已經逐漸轉向價值儲存功能,但是比特幣已經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實現了數字貨幣在發行、支付、流通等階段的功能,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難道以後它就不可能以支付手段的形式存在了嗎?最初改變經濟危機的夢想終究變成了一紙空文了嗎?非也。

2019年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像比特幣(BTC)這樣的數字貨幣有可能成為未來主流的支付手段,因為它符合三個主要貨幣的標準之一。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William Knottenbelt教授和帝國理工學院商學院的Zeynep Gurguc博士撰寫了一篇名為《數字貨幣:克服信任和採用的障礙》的報告,報告指出數字貨幣是貨幣自然發展的下一步。

報告提出,在未來的人類生活里,比特幣只要能解決這六個主要挑戰就能滿足「世界貨幣」的需求:可擴展性,可用性,監管,波動性,獎勵機制,隱私。報告強調,新的支付系統以及資產類型「不會在一夜之間出現。」畢竟,「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是在1971年發送的,但花了大約三十年電子郵件才變得司空見慣。」

目前來看數字貨幣已滿足「價值儲存」的功能。投資者對長期持有數字貨幣表示樂觀,他們預計價格將進一步上漲。不過,重新審視一下這種投資理念的話,投資者需要意識到數字貨幣價格會在某個時間點穩定下來,然後就不可能獲得高回報。

比特幣的價格與它在每個階段的流通量有關。

比特幣誕生的最初幾年它就好像是一個一元股票,任何一個稍微大一點的買家,比如文克萊沃斯兄弟(USDT母公司創始人)都可以把它的價格一次拉高。而隨著採用率和流通性在未來幾年不斷增高,比特幣的波動性就會開始趨於平穩了。

當比特幣被大眾接受,擁有像黃金那樣的市值時,它就會顯示出黃金那樣的波動水平了。而當它的市值超過黃金,它就能足夠穩定到可以供世界上的所有人作為價值交易所媒介,也就是我們說的「世界貨幣」來使用了,而由於它的去中心化、脫離政治性和商業性的特點,它會成為有史以來最公正、最穩定的數字貨幣。

目前比特幣經歷了幾輪牛熊市,每一次的漲跌情況都不一樣,一開始的波動性最大,而現在波動性正在逐步降低,這說明流通性增加了。

從長遠來看,今天持有數字貨幣是出於儲備投資目的的話,可能會敗倒在通貨膨脹的因素下。所以,數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幾乎是一定會出現,而不是作為價值儲存增持起來。數字貨幣確實在早期為投資者帶來了高回報,但一旦市場邁過高峰,數字貨幣的價格趨於穩定,也就無利可圖。

閱讀原文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請理性投資,切實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如有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你可能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