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希望不斷獲取您手機的屏幕截圖…科學

如果出於科學目的,持續不斷的智能手機監控是否仍會令人恐懼?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三位教授周三在《自然》雜誌上宣布,他們已經對人類與我們的設備互動的方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稱其為「人類篩選基因組計劃」,這是對著名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致敬,該計劃歷時13年,是一項成功地繪製人類DNA的國際科學事業。

他們提出的「人類篩查計劃」提案旨在對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而非人類遺傳學)進行類似的粒度評估。和人類DNA一樣,研究人員說,他們將收集的數據(即實時,實時的實時智能手機活動截圖,稱為「屏幕截圖」)將用於大數據分析以及對智能手機的社會影響的更深入研究。我們的想法是,總的來說,我們的篩查員可以比當前的方法更有意義地闡明我們使用智能手機的方式。

研究人員一直在使用受試者的自我報告的「屏幕時間」,或受試者在智能手機或社交應用上花費的時間,作為詢問數字媒體對社會,心理等的影響的標準量度。但是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不足以真正量化智能手機的使用量,這對於任何旨在了解智能手機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的研究來說,都應該是必要的前提條件。

相反,他們主張從更客觀,更詳細的角度評估放映時間。

輸入屏幕截圖:每次激活受試者的電話時,後台編程都會每5秒拍攝一次屏幕截圖,直到每次會話結束。據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稱,所有這些單獨的屏幕截圖在進行分析後都將提供我們數字生活的完整圖片。

為了說明「篩查」測量的價值,研究人員評估了兩個14歲兒童的智能手機使用情況。他們各自報告了相似的統計數據:每天花幾個小時在手機上,每天早上檢查手機是第一件事,晚上則是檢查最後一件事。

但是,篩選研究實際上顯示出它們的用法是非常不同的:一個主題一次在一個應用程序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而另一個主題從應用程序轉到消息傳遞並短暫返回。這種智能手機的使用方式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他們的注意力,成就感或關係嗎?現在還為時過早,但是如果不進行詳盡的分析,科學家甚至都不會檢測到這種基線差異。

當然,允許每五秒鐘截屏一次的應用程序在手機後台運行的前景令人望而生畏。研究人員承認,要使這種研究方法廣泛傳播,就必須保持私密性,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壓制:超過幾條推文都分享了對新聞的反應,即「 NOPE」。

在科學家有能力理解這種變化將是什麼樣之前,消費技術趨向于飛躍並改變世界。也許我們將技術真正融入生活的方式更加協調,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好的機會來擴大規模。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MASHABLE。版權歸作者Rachel Kraus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請理性投資,切實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如有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你可能還喜歡